目前分類:少年犯罪與司法議題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幻燈片1.jpg

幻燈片2.jpg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研究問題與意識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自己在實務工作上,反正虞不虞犯,孩子就在那裡!因為『虞犯』是我們定義的啊對我們來講,其實沒差的!...但是這些孩子還是在我們手中!今天他還是在我們手中啊!今天你用這個法條讓他接受感化,或是被安置,過了他還是回到社區啊!...那回來還不是在社區我們的手中嘛。對我們唯一比較好的優勢是,當我們沒輒的時候,那我們就請法院他的虞犯行為。那只是說現在我們要另外想對策,再『多一點』幫助這個孩子!」(專家L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隔絕教育有隔絕教育的好處,它是不得已不是必然!可是『在外面』不能掌握」(專家Q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司法」僅是整體少年政策的一部分,少年政策還包括人口政策、家庭、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警政等(郭豫珍,2005a)。少事法從1962年制定、1970年少年法庭成立迄今,乃至1997年大幅度修法,仍有若干問題需待修法或調整,殘存的刑事文化餘毒、資源/預算/執行/人力不足問題等但最主要的難題,還是來自社會機制的殘缺薄弱,及議題倡導的不足,使少年司法系統無法達成原初的美好理念。

在少年及家庭福利政策部分脆弱的社會福利制度與單向救助思維,使許多家庭獨自承受各項悲劇,社會工作原應在被排除者與主流社會間,進行協調整合的工作,使低社經或弱勢家庭的結構限制得以被打破,積極協助家庭的動力與功能得以發揮(Chambon et al., 1999/2005;湯淺 誠,2008/2010)。然而,目前切割的方案、片斷的福利服務僅認同被害者」基調的政策方向,並不能適切地提供少年及其家庭有效的服務,只是徒增各公私立機構單位在資源重疊與聯繫上的困擾。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不安全時期,教育體系代表「國家」規訓人口思想及素質,警政單位也協助將少年人口驅趕回校園;社會不安全時期,新保守主義執政團隊,歸咎升學主義與學校教育功能不足,使少年產生挫敗經驗、偏差的人際相處及價值觀;經濟不安全時期,教育「市場化」,而犯罪集團也將「校園」視為營利場域,警政體系更鎖定「校園」成為秩序控制的圍城。這些「以教育為主,警政為輔」的規訓權力,對少年人口持續進行監管,不僅形成Foucault所謂的bio-power,也是國家治理者的政治策略運用。

當前在學校教育的淘汰機制下教師喪失為人師表的正向功能成為協助市場培育競爭力人才及排斥弱勢階級少年的推手。績效導向的警政體系,再次對成人社會進行「分數」規訓,並運作系統性排除的「政策效應」,製造犯罪少年。上述種種,遮蔽了預防與輔導的實質內涵,權力伸展則以「控制」及「排除」手段呈現。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的新自由主義國家機器,不同於美國自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同於英國的福利國家危機。臺灣的新自由主義實踐是從威權國家體制啟航,直接導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劇變,這些轉變下出生的新世代少年人口,並未經歷上一代的政經情勢震盪,而是享有炫目繁多的經濟成就及資訊媒體。

少年司法體系,以1971年、1997年為知識區劃的分期,使少年犯罪治理由成人刑事司法,導入教罰並重(實為懲罰性質),繼之,轉向教養保護的立法原則。臺灣少年司法體系的歷次變革,並未藉此翻轉國家治理者,及成人社會對待少年階級的態度,尤其是有觸法經歷的少年,諸如福利、教育的排除機制,和美英國家不分軒輊,甚至更為惡化。警政體系的政策效應及績效導向、刑事司法的文化遺毒,與少年矯正機構的資源投入不足等,都不過是國家決策的系統性排除效應。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美傳統文化對於貧窮問題,將其區分為「道德的窮人v.s值得同情的窮人」,對於無業遊蕩,早期也是傾向將其視為犯罪,認為他們可能造成社會失序的隱憂。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雖然建構福利國家模式,但是沉重的政府財務負擔及福利依賴問題,使英國社會對福利國家的社會政策感到質疑。美國則自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在美英主政者有意識的帶領下,轉向新自由主義治理,大幅邁向開放市場經濟、去管制化與國家責任的削減,這些做法促成更嚴重的社會不安全氛圍,「少年犯罪問題」則成為政治策略運作的議題。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少年犯罪問題的思考上,侯崇文(2003b:14)提醒我們注意:一、全方位:教育、經濟發展、均富政策、擴大就業機會、所得分配等;二、貧富差距的問題:社會階級惡化,貧窮人口增多,貧富差距擴大,城鄉差距;三、家庭價值;四、青少年需要好的社會化。許福生(2009)也觀察到,現行青少年政策的發展,是以問題導向為主,其他發展導向的參與、發展、和平、教育、就業、健康等層面較為不足,這會影響政策如何形塑少年人口的概念,也會影響社群大眾對少年族群的對待方式。

從戒嚴時期到近年,臺灣少年犯罪的型態,大抵而言,就是時代不斷累積的產物,諸如幫派、殺人強盜、恐嚇取財、吸毒、偷竊、飆車/公共危險、校園霸凌等類型,相較於戒嚴時期、解嚴初期,少年幫派、殺人強盜等重大犯罪已有減少,毒品、性犯罪等逐漸增多。相對地,在少年犯罪治理部份,少年警察逐漸轉型(雖仍侷限在績效評比等制度框架),少年司法體系於1997年的變革,兒少福利權益的日益周全,雖使臺灣少年犯罪治理走向不同於美英國家的保護觀點,但卻仍是由成人社會主導的控制模式,「少年邊緣化」的處境,並沒有改變,反而在國家治理者的懷柔策略裡,抹消他們所應享有的公民權益和尊重,導致權力更形弱化。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政策上不斷同質化,這種發展有美國帝國主義的陰影,也有國際組織如IMF與世界銀行的推手,更有源自個別國家對西方「先進」國家的迷思,如果不能看清這個表象,思考深層的結構脈絡,則有可能盲從追隨美英國家「全球化腳步」的治理意識型態。

在美英國家少年犯罪治理轉變的歷程,犯罪學理論從關注少年成長的社會結構因素等犯罪實證學派,到反對少年司法過度干預的的標籤理論,與理性選擇、嚇阻的犯罪學新古典學派所延伸的嚴懲化政策等。此外,英國的少年犯罪治理實踐,也應用控制理論的論點,強調父母責任、社區連結、警政等非正式與正式控制機構的作為。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exploration of thspecifical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treatment institutions in Taiwan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本文發表於2005年12月29、30日「Young Game 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指導單位:內政部兒童局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工會全國聯合會)

 

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助人關係之探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縣兒少性交易追蹤輔導服務評估與省思

【發表於100年張老師心理論壇】

卓雅苹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