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cultures」意謂單一性文化、同質性文化,綜觀Nils Christie在本章中的諸多議題,大抵可歸納出一個有關「利益」的高明又精緻的文化強權策略。首先,資本主義利用生產制度與消費文化control社群中的每一份子,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有能力的人)選擇用最快的方式保護自己、擁有資源較少的人(無能力的人)則選擇用最快的方式滿足自己。資本主義的高明技巧在於深深抓住人們的需求與慾望,更罩下了一個舖天蓋地的利益取向文化氛圍,從裡到外,讓人們無從躲避,產生的後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及對「速感」的過分強調。
全球化殖民風潮下,看似暢通各地經濟市場管道,實則強權國家的資本力量到處滲透,諸如麥當勞、迪士尼等強調便利性、歡愉性的帝國意識形態隨處可見,其中,影響最大者,莫過於生產物品的經濟制度、金錢消費等商業利益文化。從「階層化(stratification)」的概念來看,擁有越多財富者,越能獲得法律的保障,這意謂著高階層的人們努力想讓自己「躲起來」地接受保護,保護的機制除法律外,還有社會控制、商業產品(如CCTV)等。如何催化個體用「最快的方法」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資本家透過諸多策略等,不斷刺穿人們對犯罪的被害恐懼感,激起保護自己的諸多需要與慾望;相反地,資本家也經由同樣的手法,挑動低階層人們(財富擁有較少者)「向上流動」的需要與慾望-「你需要錢!」、「你需要更多的錢!」「這樣的薪水是比不上人家的!」、「你買不起名牌!」,能以最快方式滿足自己的犯罪行徑隨之產生。
承上,商業利益文化像是夢裡的鬼魅隨意進出個體的內心世界,讓人無法抗拒招架;外在環境上,我們誠然也是壟罩在一個似是而非、但不知真理為何的意識形態惟幕,個體的感覺被freeze,任由商業利益文化由內到外穿透我們的身心靈,單軌化的思考脈絡,製造出單面向的人,「人啊!你在哪裡?」的呼聲單薄微弱。
有謂「金錢是人類關係的敵人」,金錢何辜?背後攫取巨大利益的資本家慾望、意志不堅與缺乏自覺的個體,才是Monocultures舞台上的主角,誠如當代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所言「意識形態如帷幕,讓人們視而不見」、「去撕碎那帷幕,去理解生活……這意味著什麼?我們人類更樂於居住于一個有秩序、清潔和透明的世界,在其中,善與惡,美與醜,真理與謊言,均一清二白,從無混淆,如此一來,我們便可確認事物的面目,去向何方,以及如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