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 https://www.tpi.moj.gov.tw/ct.asp?xItem=542969&ctNode=36275&mp=302

 

「不斷找尋未成年當女友」是戀童癖?還是處女情結?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卓雅苹

 

近日報載,有妨害性自主前科的潘○○,在穿戴電子腳鐐之際,仍「不斷找尋未成年」[1]當女友。雖然,報導重點多集中在電子腳鐐的監控效果問題,但本文則希望能從性侵害加害人對「未成年」或「幼童」的偏好,來進行有關婦幼保護議題的探討。

首先,Bering2012[2]指出性侵兒童有複雜的生物問題,可區分為:戀嬰兒癖(infantophilia,受到6歲以下孩童強烈吸引);戀童癖(pedophiles,對青春期之前的對象有性偏好);戀青少年癖(ephebophilia,受到1516歲青少年的吸引)[3]2003年,神經學家Jeffrey BurnscRussell Swerdlow描述一位40歲男子因為右內側眼眶額葉皮質出現腫瘤,產生「新發戀童癖」(new-onser pedophilia),直到腫瘤切除後,好色興趣與行徑才消失,但當腫瘤復發,性衝動的行為也再現。

此外,「少年愛」(hebephiles)是指成年人對青春前期約914歲的孩童有性偏好,不若戀童癖被認定是疾病。相較於戀童的性癖好,在臺灣「吃幼齒顧目瞅」的處女情結,再加上,「色情消費被視為是男性體驗性行為的社會化機制」[4],經常使部分男性誤以為與年幼少女發生性行為,有助男性的陽剛氣質展現。未成年少女的青春洋溢、臉蛋嬌嫩、身材曲線、光滑膚質、對性經驗的羞澀畏卻、滿足成年男性的駕馭感等性資本,佐以網路世界的複雜人際,特別容易令人道德迷失,甚至逾越法律分際,使年幼者容易成為性侵害的高風險族群。不過,我們還是需要對「戀童癖」與「未成年者的性偏好」進行區隔,因為前者有複雜的生理及心理等成因,需要司法監控佐以醫藥治療;後者,則是某種對年幼者的「性迷思」或「處女情結」,認為處女比較「乾淨」或可以「採陰補陽」等文化陋習,需要的則是輔導與教育。

如果,逕將對未成年人有性興趣者,高規格地視為「戀童癖」者,雖然會使「大眾受到保護,情感得以表達」[5]的訴求,得到滿足,但將性侵害犯長期監禁,其出獄後受到監控與標記,這並不是真正處理問題的根源,也就是「不同的性侵害犯,需要不同的處遇治療」,而不是僅賴外控的司法措施,如長期刑、保護管束或電子腳鐐等。Samenow2004[6]也建議,行為是思想的產物,性罪犯知道強姦、偷窺、暴露狂、與兒童發生性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有很理智的一面,只是欠缺控制自己行動的能力,或是不願意為自己行為負責任,所以,矯治的重點應該協助性罪犯改變思維理路或行為模式。

承上,如果從網絡整合的多元處遇來看,以紐約的性侵害法庭為例,Thomforde-Hauser & Grant2010[7]研究指出,2004年紐約州的司法系統關注到,多數性罪犯入監服刑的時間不長,他們經常是在假釋、緩刑或社區監控的狀態下,因此,為能改善刑事司法在應對性罪犯和性侵害犯行的問題,如:缺乏充足的資源,性罪犯管理的有效轉銜機制、多數性罪犯是被害者的熟識者(家內、鄰近社區、學校......)等,執法、矯正和社會服務單位需要結合專家投入前線的性罪犯處遇、被害人服務及社區教育工作,這個網絡整合方案是建置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為目的,並以法院為中心進行網絡整合的介入。

綜而言之,我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從近期報載事件中,進行不同層面的思考,而不是疲於弭平媒體或群眾的焦慮。Jones & Newburn2013[8]主張社會與文化層面的變化,對於不同國家的性侵害犯罪治理,具有相似的政治吸引力,這導致治理者採用相似的立法策略和政策。有關性罪犯的登記立法,媒體的資訊傳遞、被害人家屬的疾呼聲明,都有重要的影響力,這塑造了某種強烈的氛圍,催促政策制定者設法解決性罪犯可能對公眾造成侵害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性侵未成年人的犯行,往往引發大眾唏噓韃伐和高度恐慌,要求治理者執行應報的懲罰性立法,但執法後的成效和效應,是否獲得政治制定者的關切、有無進行後續的政策評估與回饋等,卻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回到報載的妨害性自主前科的潘○○事件,我們不清楚該名行為人是否為戀童癖,或對未成年人有特殊性偏好,這可能需要精神醫學或生物醫學的進一步鑑定。然而,對於他「不斷找尋未成年當女友」這件事,除了司法力量的「電子腳鐐」外,我們更可以多加警戒,留意家中子女的網路通訊、關心周遭未成年人的交友互動、提供充足的法律及性別知能、協助設定手機報案APP

等防身措施等,甚至,積極組織社區聯防機制等,來防杜未成年人遭害的機會。

 

 

[1] 劉人瑋(2019/1/11)。【惡狼脫逃9】電子腳鐐監控不住 惡狼不斷找未成年當女友。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111/1499242/

[2] Bering, J.2012.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And other reflection on being human. New York, NY: Scientific American.

[3] 還有戀成人癖(teleiophiles,喜歡17歲以上人);戀髦癖(gerontophile,總是受到老年人吸引)

[4] 黃淑玲(2011)。台灣男性色情消費者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2-H-016),未出版。

 

[5] Garland, D.2001. The culture of control –Crime and social ord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Samenow, S.E.2004. Inside the criminal mind: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Crown Publishers.

[7] Thomforde-Hauser, R. & Grant, J.A.2010. Sex offense courts: Supporting victim and community safety through collabor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jrs.gov/

[8] Jones, T. & Newburn, T.2007. Policy transfer and criminal justice: Exploring US influence over British crime control policy.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