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犯罪問題的思考上,侯崇文(2003b:14)提醒我們注意:一、全方位:教育、經濟發展、均富政策、擴大就業機會、所得分配等;二、貧富差距的問題:社會階級惡化,貧窮人口增多,貧富差距擴大,城鄉差距;三、家庭價值;四、青少年需要好的社會化。許福生(2009)也觀察到,現行青少年政策的發展,是以問題導向為主,其他發展導向的參與、發展、和平、教育、就業、健康等層面較為不足,這會影響政策如何形塑少年人口的概念,也會影響社群大眾對少年族群的對待方式。

從戒嚴時期到近年,臺灣少年犯罪的型態,大抵而言,就是時代不斷累積的產物,諸如幫派、殺人強盜、恐嚇取財、吸毒、偷竊、飆車/公共危險、校園霸凌等類型,相較於戒嚴時期、解嚴初期,少年幫派、殺人強盜等重大犯罪已有減少,毒品、性犯罪等逐漸增多。相對地,在少年犯罪治理部份,少年警察逐漸轉型(雖仍侷限在績效評比等制度框架),少年司法體系於1997年的變革,兒少福利權益的日益周全,雖使臺灣少年犯罪治理走向不同於美英國家的保護觀點,但卻仍是由成人社會主導的控制模式,「少年邊緣化」的處境,並沒有改變,反而在國家治理者的懷柔策略裡,抹消他們所應享有的公民權益和尊重,導致權力更形弱化。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政策上不斷同質化,這種發展有美國帝國主義的陰影,也有國際組織如IMF與世界銀行的推手,更有源自個別國家對西方「先進」國家的迷思,如果不能看清這個表象,思考深層的結構脈絡,則有可能盲從追隨美英國家「全球化腳步」的治理意識型態。

在美英國家少年犯罪治理轉變的歷程,犯罪學理論從關注少年成長的社會結構因素等犯罪實證學派,到反對少年司法過度干預的的標籤理論,與理性選擇、嚇阻的犯罪學新古典學派所延伸的嚴懲化政策等。此外,英國的少年犯罪治理實踐,也應用控制理論的論點,強調父母責任、社區連結、警政等非正式與正式控制機構的作為。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nocultures」意謂單一性文化、同質性文化,綜觀Nils Christie在本章中的諸多議題,大抵可歸納出一個有關「利益」的高明又精緻的文化強權策略。首先,資本主義利用生產制度與消費文化control社群中的每一份子,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有能力的人)選擇用最快的方式保護自己、擁有資源較少的人(無能力的人)則選擇用最快的方式滿足自己。資本主義的高明技巧在於深深抓住人們的需求與慾望,更罩下了一個舖天蓋地的利益取向文化氛圍,從裡到外,讓人們無從躲避,產生的後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及對「速感」的過分強調。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疏離?信任?-初級關係的弱化-國家或鄰里的角色份量?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瞭解、支持、尊重自主性」!Nils Christie極具爭議性的提出「犯罪不存在」的論點,其認為只有「行為」是存在的,而行為則被不同社會架構所定義,現代的刑事司法系統則定義了源源不絕的犯罪行為;細察Nils Christie的邏輯論調,吾人則認為現代化社會有如下兩點特徵:一、未能真正認清資源/權力不均的事實。二、未能促進資源/權力擁有者與他者(受刑人、犯罪者、偏差行為者等)間的關係建立,而關係建立的策略包括「瞭解、支持、尊重自主性」。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ICKERY!」在歷經文獻搜索與整合盤思後,腦海中不斷浮現這個字眼。對於階層而言,「犯罪」是中產階級/大多數人民管控底層階級的伎倆,目的在於保護自身的安全、排除危險他者、滿足被害恐懼感;對於國家而言,從美國、俄羅斯到北歐國家,當權者為討好以獲利為目的的資本家(中產階級),釋出各種有利條件(降低勞動保障條件、鬆化經貿關卡等),資本家以低成本(採最精簡的勞動力→導致多餘勞動人口增加)獲得巨利的同時,社會問題(貧窮、失業等)應運而生,國家以刑事司法系統(權力)因應社會問題(高監禁率而非社會救濟/就業政策),底層階級受害最深(再次回到階級間的對立戰爭)!整體氛圍彷彿是右派與左派間的爭辯論戰,「從右到左」的歷程,就像是權力施展的TRICKERY。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