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司法」僅是整體少年政策的一部分,少年政策還包括人口政策、家庭、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警政等(郭豫珍,2005a)。少事法從1962年制定、1970年少年法庭成立迄今,乃至1997年大幅度修法,仍有若干問題需待修法或調整,殘存的刑事文化餘毒、資源/預算/執行/人力不足問題等但最主要的難題,還是來自社會機制的殘缺薄弱,及議題倡導的不足,使少年司法系統無法達成原初的美好理念。

在少年及家庭福利政策部分脆弱的社會福利制度與單向救助思維,使許多家庭獨自承受各項悲劇,社會工作原應在被排除者與主流社會間,進行協調整合的工作,使低社經或弱勢家庭的結構限制得以被打破,積極協助家庭的動力與功能得以發揮(Chambon et al., 1999/2005;湯淺 誠,2008/2010)。然而,目前切割的方案、片斷的福利服務僅認同被害者」基調的政策方向,並不能適切地提供少年及其家庭有效的服務,只是徒增各公私立機構單位在資源重疊與聯繫上的困擾。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不安全時期,教育體系代表「國家」規訓人口思想及素質,警政單位也協助將少年人口驅趕回校園;社會不安全時期,新保守主義執政團隊,歸咎升學主義與學校教育功能不足,使少年產生挫敗經驗、偏差的人際相處及價值觀;經濟不安全時期,教育「市場化」,而犯罪集團也將「校園」視為營利場域,警政體系更鎖定「校園」成為秩序控制的圍城。這些「以教育為主,警政為輔」的規訓權力,對少年人口持續進行監管,不僅形成Foucault所謂的bio-power,也是國家治理者的政治策略運用。

當前在學校教育的淘汰機制下教師喪失為人師表的正向功能成為協助市場培育競爭力人才及排斥弱勢階級少年的推手。績效導向的警政體系,再次對成人社會進行「分數」規訓,並運作系統性排除的「政策效應」,製造犯罪少年。上述種種,遮蔽了預防與輔導的實質內涵,權力伸展則以「控制」及「排除」手段呈現。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較美英國家與臺灣發展模式的異同,美英國家的少年犯罪治理是「由寬趨嚴」,即自國家親權主義(美國)、福利與保護本位(英國)等觀點,在主政者「個人歸因」及「社會不安全治理」/「透過犯罪來治理」的策略下,利用社群對犯罪的恐懼,來遂行對少年犯罪治理的嚴懲化。其中,社會不安全的氛圍、媒體渲染與政治語言的疾呼等,是催化的媒介;臺灣的發展部分則是「由嚴轉寬」,不若美英國家將少年視為「成人化」的個人責任承擔與應報思維,臺灣對少年人口以「兒童化」、「學生化」等形象建構,傾向利用家庭與學校場域「控制」少年的偏差行為,以「保護」少年的政治宣稱換句話說美英經驗與臺灣發展少年犯罪政治化的治理形式上,互有消長,但也都具有某種程度「責備被害者」的治理意識型態。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的新自由主義國家機器,不同於美國自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同於英國的福利國家危機。臺灣的新自由主義實踐是從威權國家體制啟航,直接導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劇變,這些轉變下出生的新世代少年人口,並未經歷上一代的政經情勢震盪,而是享有炫目繁多的經濟成就及資訊媒體。

少年司法體系,以1971年、1997年為知識區劃的分期,使少年犯罪治理由成人刑事司法,導入教罰並重(實為懲罰性質),繼之,轉向教養保護的立法原則。臺灣少年司法體系的歷次變革,並未藉此翻轉國家治理者,及成人社會對待少年階級的態度,尤其是有觸法經歷的少年,諸如福利、教育的排除機制,和美英國家不分軒輊,甚至更為惡化。警政體系的政策效應及績效導向、刑事司法的文化遺毒,與少年矯正機構的資源投入不足等,都不過是國家決策的系統性排除效應。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美傳統文化對於貧窮問題,將其區分為「道德的窮人v.s值得同情的窮人」,對於無業遊蕩,早期也是傾向將其視為犯罪,認為他們可能造成社會失序的隱憂。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雖然建構福利國家模式,但是沉重的政府財務負擔及福利依賴問題,使英國社會對福利國家的社會政策感到質疑。美國則自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在美英主政者有意識的帶領下,轉向新自由主義治理,大幅邁向開放市場經濟、去管制化與國家責任的削減,這些做法促成更嚴重的社會不安全氛圍,「少年犯罪問題」則成為政治策略運作的議題。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克思主義的初衷,是期待每個人都能發揮己身的潛能,而馬克思主義犯罪學與主流實證犯罪學理論的不同,即在於馬克思主義犯罪學更關注「理想」而非「現實」,這與「少年」的本質相同,多數成人是活在「現實」的框架下,因為已經歷練許多成功和挫敗,而更屈從於「現實」,「少年」則是擁有獨特、想像的未來。此外,Foucault治理性的「權力」論點,與政治權力有重要關聯,雖然,其反對馬克思主張的進步歷史觀、階級的壓制權力等,認為權力是存在各種制度性的支配關係裡,然而,對於少年人口的治理(特別是犯罪控制),國家治理的「權力」毋寧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卓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